跨越383年,重溫“一代游圣”的麗江情緣52
發(fā)表時間:2022-07-15 13:06作者:白志遠來源:“決策動力”微信公眾號 自2011年起,我國以《徐霞客游記》首篇《游天臺山日記》開篇之日(即5月19日)定為了“中國旅游日”。自此,無數(shù)“霞粉”跟隨徐霞客的足跡,行游天下,領(lǐng)略祖國的大好河山。 徐霞客先生畫像 云南麗江,是一代游圣徐霞客“西南萬里遐征”中的“幸運之地”,也是一個令其無限懷念的“刻骨銘心之地”。 《典籍里的中國》之《徐霞客游記》節(jié)選 徐霞客考察云南期間,曾兩次到大理雞足山,停留于麗江木氏修建的悉檀寺時間最久,并在麗江木氏土司重托之下,完成了數(shù)萬字的《雞山志》。徐霞客受木增土司相邀,于1639年正月二十二日,從雞足山悉檀寺啟程,歷時4天徒步前往麗江。 明代木增土司畫像 徐霞客先生跋山涉水 徐霞客沿西關(guān)茶馬古道至此哨卡,并感嘆曰:“此山真麗江鎖鑰也,麗江設(shè)于嶺脊,以嚴出入,又置塔于東垂,以鎮(zhèn)水口。” 鶴慶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(zhèn),身處大理和麗江之間的黃金旅游線上,是麗江的后花園,素有“文獻名邦”“銀都水鄉(xiāng)”“水鄉(xiāng)澤國”的美譽。 雞足山是中國佛教名山,是享譽南亞、東南亞的著名佛教圣地。雞足山面積2822公頃,最高海拔3248米,相對高差1486米,摩天凌云、雄峙天南。 雞足山頂北眺麗江玉龍雪山(夫巴攝) 麗江南大門邱塘關(guān) 麗江南大門邱塘關(guān) 徐霞客在麗江期間,對麗江的山川地貌、歷史文化、宗教信仰、民族關(guān)系、風土民情、生產(chǎn)生活等諸多方面,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,最終完成了《溯江紀源》的宏愿,并在《徐霞客游記》中留下了9000多字的“麗江日記”,此,堪稱為明代麗江之“歷史畫卷”。這其中記載了麗江獨特的民族風情、風俗、事件等,也記載了徐霞客與麗江的“生死情緣”。在徐霞客筆下,云南麗江不僅精致婉美、秩序井然,更是一個民風淳樸,耕禮種仁的“禮儀之邦”。 束河古鎮(zhèn)全景 麗江木府全景 芝山福國寺全景(洛克攝) 為了考證、探究“長江之源”,徐霞客幾經(jīng)坎坷來到麗江,先后在麗江考察16天后,完成了《麗江記略》、《法王緣起》等專文,成為宣揚云南麗江的第一人,是歷史上第一位不遠萬里、親赴麗江的內(nèi)地名士。 長江第一灣的徐霞客溯江紀源銅像 長江第一灣的徐霞客溯江紀源銅像 五鳳樓 五鳳樓 五鳳樓(1966年,楊光海攝) 解脫林 解脫林(1966年,楊光海攝) 福國寺全景 萬德宮院內(nèi) 自明崇禎九年(1636)農(nóng)歷九月十九日起,徐公開始了“萬里遐征”西南行,歷時4年,曾經(jīng)歷無數(shù)艱難險阻,遇盜、斷糧、遇險、喪友,都未曾動搖其志,直至“雙足俱廢”,后才被麗江納西族土司木增委派專人隊伍“雞足山印經(jīng)團”的護送,歷經(jīng)整整150余天后才送回至江陰老家。 《典籍里的中國》之《徐霞客游記》節(jié)選 《典籍里的中國》之《徐霞客游記》節(jié)選 《典籍里的中國》之《徐霞客游記》節(jié)選 《典籍里的中國》之《徐霞客游記》節(jié)選 徐霞客立“大丈夫,當朝碧海而暮蒼梧”之志,云游四方,勘察諸地,對山脈、水道、地質(zhì)和地貌等方面調(diào)查和研究,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,被稱為"千古奇人";所記之文也被稱作“奇文字、真文字、大文字”;徐公一生寄情于山水,追求大自在,歷經(jīng)艱難,用雙腳丈量出了華夏大地的肌理,其精神令人欽佩不已,深刻影響著無數(shù)世人。 木增夫婦接待徐霞客 木增土司宴請徐霞客(徐霞客紀念館) 徐霞客與木增土司的”情誼“雕像 用一生的時間,“達人所之未至,探人所之未知”,又因“江源之問”而遐征西南,在麗江,留下“徐木友誼”、“悲壯送東歸”....的傳世之篇,儼然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坐標。麗江土司木增與徐霞客,以文化為緣,演繹了一段傳奇而又深厚的民族情誼,為民族團結(jié)譜寫了一曲曲傳奇贊歌,為當代地方民族文化的繁榮與發(fā)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,也為麗江古城申報“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”作出了特殊貢獻,在促進麗江成為聞名世界的旅游勝地中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 徐霞客為木增《山中逸趣》作跋(手跡) 徐霞客為木增《山中逸趣》作跋(手跡) “宮室之麗,擬于王者” 徐霞客對木府的描述 木府 為紀念徐霞客及其文化對云南麗江所做的貢獻,麗江當?shù)卣块T、麗江市徐霞客研究會專門在麗江古城木府旁修建了“徐霞客紀念館”,以示后人。 麗江古城徐霞客紀念館(中國徐霞客研究會副會長劉瑞升先生贈予木府博物院徐霞客專著) 特別喜歡徐公“春隨香草千年艷,人與梅花一樣清”清雅的詩篇, 也由衷欽佩“吾荷一鍤來,何地不可埋吾骨”的英雄氣概; 徐霞客先生畫像 徐霞客文化,既是一座精神豐碑,也是一筆無形的華夏文化資產(chǎn),其更多時代價值及社會意義,還需有待于更多崇尚“詩和遠方”的人參與其中,共同去探討研究與認識。 上一篇公司介紹
|